南京压缩机厂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

2024.10.22 09:10
浏览量:466

南京压缩机厂工业遗产改造

城市更新
  • 项目地址

    南京市

  • 建筑设计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UAG工作室


编者荐语:

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UAG工作室策划设计的南京压缩机厂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项目,项目定位为居住社区中心,长江都市施工图设计,FORCITIS弗思特参与幕墙设计。这在南京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上是首创,其改造的标准与规范要求高(尤其是医养部分),行业内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案例。UAG工作室与实施主体共同努力,开拓创新,先闯先试,不仅完美地保护了工业遗产,并将项目打造成集文化、旅游、休闲、运动、娱乐及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居住社区中心,过程中还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



70年历史的“工业遗产”


南京压缩机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有工业企业,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曾经是南京市机械行业的高新技术重点企业。


近些年来,随着南京市对主城工业实施“退二进三”战略(“二”主要指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三”主要指服务业、商业、金融业、教育、公共服务等第三产业),按照创建生态城市的要求,将高能耗、高物耗、污染物排放量大且不易就地治理、扰民严重、以及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城市要求的企业搬出主城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厂区进行了整体搬迁,闲置厂区完整地保存了八十年代初期(这批厂房的建设年代)的厂房格局,2017年《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中,南京压缩机厂被列为二类工业遗产。


项目未改造前整体鸟瞰

改造前D1曲面网架工业建筑

改造前D2工业建筑


项目占地面积约2.6万平米,厂区内有3栋外形相似,结构相同(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空间高大的工业建筑(原分别为炉料库、仓库、包装车间),1栋国内第一座空间曲面网架结构工业建筑(原为零件库),两处构筑物以及建厂初期保存至今的、有年代沉淀的梧桐林荫大道。厂区建设初期的气力输送塔、水塔也极具鲜明的年代工业建筑特征。根据工业遗产保护规划要求,这些建筑物、构筑物及特色景观均予以保留。同时新建医养结合中心,建筑面积约7300平米。


项目位于软件大道西侧与武宁路的交汇处,属于较成熟、较热门的软件谷板块。项目四周被建筑面积约360000平米、总户数达2200多户的仁恒城市星光(中高端品质住宅区)环绕。外围主要楼盘有万科、朗拾、越秀天和、中南锦苑、恒大华府、金浦名城大厦、南京地铁小行荟(酒店式公寓)等。千亿级软件产业基地—南京软件谷在项目东侧,直线距离约1公里。根据规划,项目定位为居住社区中心。主要功能有医疗养老、社区文体中心、育儿园、菜场、街政办公、小型商业及室外活动空间等。



为什么定位居住社区中心?


自规划确定后,王建国院士为项目总指导,东南大学建筑学院UAG工作室前期介入,与实施主体一起调研、探讨、策划,通过对南京市现有工业遗产的调研,结合自身的优势及周边的资源状况,确定项目的更新方案。


项目定位居住社区中心的依据有:

  • 一是周围被仁恒城市星光环绕,再放大一点,外围基本是中高档住宅,属于住宅领域的软件谷板块,整体居住氛围浓厚;

  • 二是东面有南京软件谷,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朝气蓬勃,有活力,喜欢动,也喜欢有情调的餐饮环境和氛围;

  • 三是周边缺少综合性的公共服务配套,建成后的居住社区中心,可满足步行7-10分钟,骑行3-5分钟可达性要求;

  • 四是就现有厂区规模,可以做成居住社区中心,根据《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2023版),政府要求居住社区中心配置的医养结合中心也可新建在厂区内;

  • 五是居住社区中心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目前城市的短板,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客观上需要建设一个样板式的居住社区中心;

  • 六是南京首个工业遗产改造为居住社区中心的案例,通过文化赋能,也将有利于将居住社区中心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形成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城市“会客厅”。


项目总体效果图



保护的“厚重”

与改造的“轻盈”


在保护与更新工业遗产上,王建国院士为项目指引了一个大方向:工业遗产改造为社区中心不能仅仅满足于功能的配置,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对城市修补和提升的行动,最终的成果需要提供一个批判性的反思样本。设计团队根据这个大方向,通过保护的“厚重”与改造的“轻盈”巧妙结合起来,既保留与传承城市历史与记忆的厚重感,又在改造中加入“轻盈”“飘逸”“动感”的元素,让原有的历史记忆在“轻盈”中灵动起来。根据项目总设计师马进老师介绍,项目在“厚重”保护上非常注重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和可逆性(即以后如不需要轻盈元素后,除去该部分后,仍能复原原貌),做到既要保护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又能活化利用,且这种利用能融入到现代生产生活,还要以最小成本实施。


01
收集工业遗产的历史信息

在收集工业遗产资料数据前,先对其进行编号(从大门进入,正东面并排两栋编为D2、D3,紧靠D2D3、在其正西面的曲面网架工业建筑编为D1,西南角的工业厂房编为D4),再查找现存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建筑信息资料,如产权证、房屋竣工验收资料、消防图纸、建筑结构图、建筑材料、设备及当时造价决算资料等。这些原始资料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如建筑材料,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材料已老化、生锈或长霉,被腐蚀,已不能使用,但知道这些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就能方便地从现有市场上找寻相同或类似的产品进行替代,既能保证安全性(尤其是材料需要承受压力时),又能确保真实性。


02
现场勘查

现场勘查主要有现场拍照(整体与局部、外部与内部)、摄像,结构测绘与安全性鉴定,带电部分的位置,作业现场条件,作业现场环境,植被定位等,目的是为保护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为现场施工提供基础资料。


03
现场调研

对于找不到的资料数据,邀请原来参加厂区建设的当事人到现场帮助寻找或记忆,根据记忆再去找寻现场标识或到相关部门查找资料。如对于一些大树的年龄、专业材料的已使用年限等,除采用专业测量外,当事人的回忆也是一种可参考的比较方法。

04
分项评估

在收集资料数据和现场勘查、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工业遗产的分布、数量、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剩余使用年限等基本情况,从价值、结构、维护三个维度分项评估,目的是为分类保护、认定公布提供依据。


05
保护原则及方式

分项评估后,在安全性和真实性两大保护原则下,通过“拆、修、移、留”的方式,对有价值的建筑物进行分类保护,拆除不符合结构安全性要求的辅房及违章搭建,对每栋保护建筑和构筑物均给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加固方案。


06
立牌标识

对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建立详细档案,包括建筑年代、建筑面积、外观、结构、高度、成新度、平面布置、朝向、装饰情况、设施设备、利用现状等。所有内部工作完成后,报政府部门立牌标识。


评估结论概图



看点:

真实性和可逆性


在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上,无论是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手法,还是材料的使用、公共服务的布设、改造的成本等均以“轻盈”为原则,体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最大程度保证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可逆性。


项目航拍实景(摄影:侯博文)


01
朦胧纯净的“云影”设计

根据UAG工作室的介绍,“云影”的概念是在两栋厂房之间(D2与D3之间)插入一种强烈的反差的中介物,创造一种视觉上的陌生感和心理上的奇遇。与原有工业厂房坚实利落有逻辑的建筑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连绵的白色构架插入两栋工业遗产之间,起伏的顶部曲面和变幻的光影朦胧纯净,仿佛云影漂浮在空气中。新与旧,轻与重、无用与实用融合穿插,形成了一种奇幻的视觉冲击。


“云影”远观效果图


“云影”的颜色为云白色,类比天空中的云朵,通过“云影”的链接,两栋工业遗产即可无缝在二层对接行走,这种对接把两个功能区连为一体,客观上节省了顾客在两个功能区均有需求的时间,也让顾客有一种在“乘云驾雾”中达到另外一种场景的体验感,在“云影”里,顾客可以憩息休闲,呼吸新鲜空气(顶是镂空的)。在登上“云影”时,设计时还配置了扶手电梯,方便老人、小孩上下,也让老人、小孩有这种体验感。“云影”的引入体现了现代设计手法,通过现代艺术手法,将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充分展现出来。


晚上的“云影”总体效果


02
D1曲面网架工业建筑的“云影”升华

D1曲面网架建筑(原为零件库)是国内第一座空间曲面网架结构工业建筑,建于20世纪70年代,面积约2300平米,是当时压缩机厂在考察了西德的先进技术后引入的设计理念,建设标准高。由于是近半球型的设计构造,施工难度也很大,当时建好后,在工业建筑上是标杆,可载入工业建筑史。50多年过去了,建筑还是那么潮流、时尚、经典。


该建筑外形不仅可做工业建筑,实际上更适合做如体育场馆、小型图书馆、商场或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外形。如此完美的一栋历史建筑,要尽可能地保留历史原貌,尽可能地减少干预(仅拆除了状态不佳的彩钢板屋面),内部改造后,也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原来的,哪些是新改造的。在修旧上,则做到修旧如旧,让人看不出哪些地方是修缮修补过的,即也要充分体现现代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根据规划,该建筑内部设置育儿园、菜场、开心农场、活动广场,这些功能区的布设是在网架内部新建,所用建筑材料、隔断玻璃、地面铺砖、扶手等均以白色、淡色、透明状为主,与“云影”概念充分匹配。晴朗天气看,与天空融为一体,彰显“云影”的奇妙效果。在改造上,完全与历史建筑隔离开来,以确保工业遗产保护的可逆性。不管以后内部布设什么样的功能和场景,其拆除与翻建都不会影响历史建筑的保护。育儿园、菜场、开心农场、活动广场等功能的“轻盈”布设与历史建筑相结合,能活跃历史建筑内的人气氛围,使历史建筑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改造后D1曲面网架历史建筑正面外观实景图。(摄影:博文)

改造后D1曲面网架历史建筑内观实景图(摄影:博文)


03
D2D3D4的“灵动”利用

D2、D3、D4工业建筑均建于20世纪80年代,单层砖混结构,坡屋顶。D2当时是炉料库,改造时,将一层改造成停车库,二层布设美术馆、文化活动大厅、棋牌室等主要以坐下来活动,带有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景。一是满足居住社区中心公共服务的配套规模和分项功能的要求;二是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从南往北,功能布设由动到静(主要指医养结合中心),D2二层基本处于半动半静的“坐姿”状态。这基本符合居住社区中心的动静分离要求,且满足运动和文化的功能需求。


D3在建筑上是排架结构,屋顶有玻璃天窗,有较高的工业艺术价值。D3当时是仓库,改造时,以站景、动景为主,一层布设有书店、鲜花店、咖啡店、烘焙店等小型商业及部分便捷公共服务(如快递驿站、爱心捐赠等),二层设置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舞蹈房、健身房等,以满足居住社区中心的配套要求和周边人群的需要。项目周边聚集大量住宅小区,东面是南京软件谷,集聚了大量的年轻人。这些高质量的人群为商业配套和运动场馆提供了大量的潜在需求。进一步,项目的更新改造对周边中高端楼盘的品质和价格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在该地段设置居住社区中心,其威力不亚于在老城的学区学校。


D4改造后将作为当地政府的社区服务中心和街镇管理中心。一是满足居住社区中心的配备要求;二是客观上需要基层政府的管理和服务。


改造后D2D3历史建筑东侧远观实景图。(摄影:侯博文)

改造后D2、D3历史建筑西侧远观实景图(摄影:侯博文)

改造后D2与D3间云影侧面内观实景图(摄影:博文)

改造后D2与D3间云影正面内观实景图(摄影:博文)


改造后D4历史建筑远观实景图(摄影:侯博文)



总结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段时期内的工业发展历程和文化记忆。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不仅能够维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能为城市留下独特的“工业乡愁”和工业现代化的创业史、奋斗史。通过精准的项目定位和创新的规划设计,由城市更新引领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能推动城市产业变革,完善片区功能,改善民生,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促进人与自然的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分享至